《本草纲目》第三十集
- 一味中药一个故事 -
丁公藤的故事
每一味中药故事都令人期待,皆因这些故事让我们忆起,原来这世界上除了人事外还有许多惊喜的遇见,它们亦如我们一样一日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经历冬去春来,沧海桑田存在于这烟火人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的存在皆为治愈、成全、利他,或者说它们比我们更接近于“道”。日新月异,变幻万千,传承千年,它们的故事,重现于世,让我们对这烟火人间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感动、重新热爱、重新珍惜。就如今天华妈妈给大家讲的这味中药,它名为“丁公藤”,亦名包公藤、麻辣仔藤、丁公寄、丁父、风藤、南藤、丹月藤,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斑鱼烈”。
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丁公藤”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九州时代,百越南境有个小渔村,滨海之民,皆以渔为生。
展开剩余94%渔女阿珠方在襁褓,始作牙牙之语,一日,父母出海便再未归来,从此阿珠只得与孱弱的阿嫲艰难度日。阿嫲体衰多疾,生存尤艰,未几数载,阿珠刚能扶壁学行,阿嫲便遂辞尘而去。幸得村里老医工见阿珠孤苦无依、举目无亲,心生怜悯,将其带回家抚育,待之如己出,且传授技艺。
阿珠天赋极佳,又聪颖好学,八岁已能号脉察疾,十岁已能对症行针,十二岁对跌打损伤及常见痹疾已能针到痛除。老医年事渐高,耳明步履渐不如前,闻疾往诊之,常让阿珠号脉施针,日久渐令阿珠独立出诊。阿珠每见病者眉目舒展,老医工欣慰颔首,都会满心欢喜,愉悦非常,然后独自跑到海边坐在滩上对着大海倾诉心中喜悦。
这日,天气正好,落日余晖轻洒海面,风平浪静。阿珠走到浅滩上,让浪花轻轻击打双足。她在海边坐了很久,嗅着海风味,向大海说了许多话。从日落到月升,阿珠不知坐了多久。潮水渐退,忽觉脚下有物,阿珠低头瞧看,竟是一条斑鱼躺于足旁。阿珠不由用手捧起细瞧,只见斑鱼脊背赤红、鱼腹玄黄,甚是好看。阿珠笑道:
“鱼儿,可是海浪带你至此游玩,却又忘了将你带回海里?”
说罢,阿珠站起身,将斑鱼抛入海中,转身返家。
次日,阿珠做好饭食,太阳当空,却迟迟不见师父出来,心觉有异,不禁走到师父门前敲门。半晌没有响动,阿珠骤然心惊,唤了几声亦无回复,不免心生忧虑。推门走进,却见老医工依旧躺于床榻上。阿珠见其面无血色、目闭不动,遂将手按其腕间诊脉,却觉脉息已绝。阿珠手指一抖,跪地大哭。
老医工虽已逾古稀之年,近年来脉息渐弱,作为医者皆心中有数,且观其面色乃梦中忽逝,并未受疾痛。可阿珠依然感到如天崩地裂,痛彻心扉,悲恸萦绕,久久难平。阿珠也不知哭了多久,自茫然至清醒。她给医工磕了三个头,起身出门。邻里闻讯,感念医工之德,皆出钱出力,一同帮忙。
阿珠妥善料理完老医工的身后事之后,便独自来到海边呆坐。这日,天色蒙灰,漫天细雨,阿珠亦不知是泪是雨,只觉满面一直是湿的。她望着海面,悲从中来。她又成了举目无亲、孤苦无依的孑然一人。过了良久,阿珠用手抹干眼泪,望着自己的双手,自思她不是孤苦无依,因她尚有师父传授的一身技艺。如今老医工不在了,她更应振作精神,精进技艺,传承师父衣钵意志,如师父一般,成为惠及乡邻的良医。
阿珠深深呼出一口气,起身准备返家,却见不远处有一幼童,年可两三岁,衣不蔽体,遍身泥垢,赤足站在一旁,愣愣地望着她。
阿珠环顾四周,却并无见旁人。她不由走近幼童,蹲下问道:“阿弟,你何以独自在此?”
幼童闻言没有任何反应。阿珠细看,幼童腰腹及腿还有多处伤痕,又问:“阿弟,你家人呢?”
幼童亦无反应,阿珠方才发觉,这幼童神情懵懂,对周遭声响似毫无察觉,亦不言语,或是有疾所致,抑或因此被遗弃于此。阿珠见他此模样,不由心生怜悯,用手抹了抹幼童的脸道:
“阿弟,我带你回家,从今往后,我就是你阿姐。”
说罢,阿珠抱起幼童返家,从此将幼童视为亲弟,姐弟俩相依为命。阿珠并未给他取名,一直唤作“阿弟”。念及阿弟尚幼,又有痴愚之症,阿珠闻疾出诊时,常将阿弟用绑带背于身后,带其同往。返家途中,阿珠唏嘘地对阿弟言:
“阿弟啊!滨海之民,大都为渔人,我爹娘也是渔人,皆说‘三寸板,压千斤,三寸板上是娘房,三寸板下是阎王;黑风倒海白日昏,鼍鸣蛟舞鱼龙奔,春汛打渔满船腥,秋汛打渔半船空,冬汛打渔船不见,只剩妻儿哭海风。’渔人原艰险度日,历经风浪,九死一生,仍受疾病之磨。十个渔民九个瘸、八个喘、七个痹,剩下亦是满身疾。我是针医,不精药石,针医虽能治其疾,仅能闻疾下针,见之治之,却不如药石,人人皆可受益……”
闲时,阿珠亦会牵着阿弟去海边,朝着大海说话。对阿珠而言,好似爹娘沉睡于大海,对大海所言,爹娘皆能闻之。偶有鱼儿越出海面,阿珠轻言:
“同样依海而生,缘何人便生风湿、腰腿之疾,鱼儿居于水中,未有此疾,一生皆能畅游……传闻鱼儿一生未有脊骨之疾,乃因水中有龙鱼族。龙鱼族死后,其脊会落入海底生发出蔓藤,鱼食此藤便能脊骨康健,不受寒湿,一生畅游……”
阿弟只是静静地坐在阿珠身旁,没有任何反应。虽然阿弟痴愚,对外界从不会有任何反应,但阿珠依旧觉得有个阿弟真好。有阿弟在,至少让她觉得,在这世上,她不是一个人,仍有个亲人相伴。
春去秋来,眨眼一年已过,阿弟也长大了一点。偶尔阿珠说话,阿弟亦如能听明白般望着她。阿珠依旧出诊常带着阿弟同行。这日,阿珠见天色恐有大雨,去往之地又是山路,便将阿弟寄于邻里阿婆家,请阿婆代为照看,自己独自前往。未料返程时路滑,阿珠失足从山边滚下去,并且晕厥。
阿珠醒来,已是次日天明。雨虽停,山坡依旧湿滑,幸好这山坡并不高,阿珠身上仅有些刮伤,并未伤骨。她起身欲走,却发觉右手痛麻。伸手一瞧,见手腕有一痈疮,边缘皮肉发黑,此痈疮似虿所螫,或其他毒虫所伤。阿珠拿出针刀,切疮放血排脓毒后,又抬头望了望天,心系阿弟,连忙起身返家。回家后,阿珠便发热昏睡,幸得邻里阿婆照料,乡亲邻里送吃食草药,阿珠躺了七八日终退了热,恢复了些气色。
又几日,阿珠手腕痈疮渐愈,可发觉右手失力不能拾物,拿针皆抖落。阿珠心惊,难道毒虫之伤因昏厥耽搁,以至于伤及筋脉。可她是针医,倘若右手失能,岂不是技艺全失,成废人一个?那从今往后,她与阿弟又该何以为生?
阿珠跌坐于地,浑身颤抖,怔怔落泪。阿弟悄无声息地站在一旁,眼里似有担忧,小手抓着她的右手肘。阿珠抬头望着阿弟,抹去眼泪轻道:
“阿弟莫要担心,手废了不能行针,阿姐还能习药。虽不及行针之技,但阿姐亦习过一二药石。日后阿姐习药石之道,亦能行医救人。”
这时,几个邻里阿婆挽着竹篮来了。见此状阿婆们纷纷抚着阿珠的头发道:“莫忧,阿珠会好的……”
又将所带之鱼干、果干、饭食放下。阿珠被阿婆们环抱,感动万分,不迭点头。
阿珠生性乐观,没几日又恢复如常。早晚她会去海边捡一些小鱼虾,之外便用心研习药石之道及练习用左手行针。
这日,阿珠捡完鱼虾回来,却没看见阿弟。屋里屋外找了半晌,依旧不见阿弟。阿珠想,阿弟该不会独自去海边寻自己吧?因今天海浪大,阿珠越想越心急,奔到海边,找了又找,却找不到阿弟身影。阿珠又去常去的邻里阿婆家找,亦无踪影,找到天黑才返家。阿珠颓然坐在门口,思绪混乱,忧心忡忡,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阿珠无意瞥见屋旁有一开膛破肚的斑鱼,但并未起身,只是怔怔地看着,心挂阿弟,心急如焚之痛,亦如这开膛破肚之鱼。之后数日,阿珠四处寻找阿弟,依旧踪影全无,日日返家时皆感全身脱力,几近晕厥。
这日,阿珠行尸走肉般靠坐在门口发呆。忽见天际一道闪电,灵光一闪,一赤衣少年忽现于眼前。少年走近阿珠,轻道:“阿姐,阿姐……”
阿珠闻声,片刻才抬头看向少年。这少年确与阿弟颇为相像,难道这是梦,梦见阿弟长大的样子?阿珠宛如自言自语般开口:“阿弟?阿弟,你是阿弟吗?原来你长大便可以说话……”
赤衣少年道:“阿姐,我是阿弟。阿姐,我便是龙鱼族后裔,河伯之子。龙鱼族因拥有龙之灵气,系水族之长,为守护水族而生。但龙鱼族同所有水族一样,皆为弱肉强食,唯有生而强壮的龙鱼族后裔,长成后便会成为一水域之长,守护一水域之水族。但生而孱弱的龙鱼族后裔,便自幼被弃之,被群鱼所噬,之后脊骨落于海底砂石中,生发成水族药藤。我生而不全,体灵皆弱,出生不久便被弃之于大海中,被鱼群追噬,奔逃至岸。幸得阿姐双手捧起,沾了人气而能化形为人,得以存活于世间。我体灵皆弱,始化人形,一片混沌,似与世界相隔。又幸得阿姐不嫌我孱弱,将我带回家中。数日之后,我逐渐清灵,能闻语却仍不能言。未料到阿姐将我视为至亲之弟相待。在人世间,我见人们见弱小痴愚幼童,皆爱之护之细心待之。我见阿姐受伤蒙难之时,邻里阿婆悉心照料、赠食,关爱备至……这同我们水族之弱肉强食全然不同,此亦让我觉悟‘守护’之意……我知阿姐之医者仁心,阿姐之夙愿只盼渔人莫再受风湿骨肉疾痛之磨……我本生而不全被弃之,倘若无遇见阿姐之机缘,我只能化形为鱼,早已葬身海底……阿姐,你是我唯一的亲人,我亦非天赋异禀,无异能仙灵,守护阿姐,能做的便是……我生为龙鱼族,我之脊骨落地生根而生发之藤蔓,对骨肉之疾有益……”
赤衣少年似费尽力气,吞吞吐吐地说话。阿珠闻言,忽忆起屋旁那条开膛破肚、血肉模糊的赤色斑鱼,惊呼道:
“难道那条赤色斑鱼……”又双手捂嘴,眼泪模糊,颤抖道,“阿弟,你何以竟生生将自己开膛破肚抽筋剔骨……”
赤衣少年拿出一颗赤红色药丸,放在阿珠手上:“阿姐,此丸有接筋续脉之能,服下,不日,你右手便能恢复如初……”
阿珠望着阿弟的眼睛,泪如泉涌,忍痛服下。
阿弟微笑:“阿姐,此丸乃我龙鱼筋所制……”
阿珠闻言心如刀绞,不能言语。
阿弟双手抹了抹阿珠脸上的泪:“阿姐,莫要伤心。我曾一直不明,既有传说龙鱼族亦能如凤凰般涅槃重生,可那么多被弃的龙鱼族后裔,皆葬身大海,未能重生。因此机缘我方才知晓,原来凤凰是在烈火中涅槃重生,而龙鱼族需自行开膛破肚抽筋取骨,方才能涅槃重生。唯有如此,方能唤醒龙鱼族体内龙之灵性。如今我已涅槃重生,我族族长已将我派至洞庭守护一方水族……以至寸步不能离……”
阿珠闻言,面色稍霁,微露笑容。阿弟又道:“阿姐,此藤可取种种之,令其生发,便能如阿姐所愿,使渔人少受疾痛之磨……阿姐,阿弟亦有名字,叫斑鱼烈……”
阿珠欲开口,眨眼间阿弟已不见,一时不知是梦是醒。阿珠闭上眼睛,希望此梦永远不醒。
次日,阿珠醒来,仍靠坐在门口,不由用手撑地起身,忽觉右手力气恢复。再伸手一瞧,手上痈疮之痕消失无踪。阿珠怔了片刻,又见一旁褐绿藤蔓,阿珠喃喃道:
“斑鱼烈……”
阿珠又跪下轻轻磕了三个头。
后来,斑鱼烈在阿珠的悉心照料下生发了一大片。阿珠亦取种遍种,斑鱼烈对医治风湿骨肉疾痛有奇效,惠及乡里。再后来,阿珠18岁那年嫁给了邻村憨实勤劳的阿丁。阿丁帮阿珠一同播种斑鱼烈,斑鱼烈因其效闻名九州,各国医工皆慕名而来。
几十年后,阿珠和阿丁皆满头白发。天下皆知丁阿公、丁阿婆种之斑鱼烈藤对医治风湿、痹痛、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有奇效。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将此藤称为“丁公藤”。后来的后来,丁公藤被各医家记载于药典医书,终成经世致用之材……
丁公藤是旋花科植物,株长达20米,幼枝有棱,叶革质,呈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体或圆,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花期通常是6-8月。丁公藤是腋生花序,少花或多花,顶生花序总状,花序轴被淡褐色短柔手,花药顶端渐尖,与花丝近等长。丁公藤的果实是果红或黄色,形状呈卵状椭圆形小颗粒,通常一花生众多聚在一起成团。丁公藤入药部分为植物的干燥藤茎,其切片横切面可见一些斑纹看似如斑鱼纹。丁公藤遍长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丁公藤作为药用,最早记载于《南史》,后被各医书药典广泛收录。
《名医别录》:“丁公藤以‘丁公寄’之名收载,生石间,蔓延木上,叶细,大枝,赤茎,主金疮痛,延年。”
《陈藏器本草》:“丁公藤,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
《本草经集注》:“丁公寄味甘。主治金疮痛,延年。”
《开宝本草》:“丁公藤,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本草备要》:“丁公藤,辛温。祛风湿,通经络,治腰膝痹痛、筋骨拘挛,兼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浸酒服,或外敷,皆效。”
《本草求真》:“丁公藤,专入肝、脾。辛温性烈,其治虽属风湿,然于腰膝疼痛、筋骨拘挛为尤宜。盖以其辛能行散,温能通活,故凡风寒湿邪留滞经络,而见关节不利、四肢拘挛者,皆可用此调治。但性烈耗气,阴虚火旺者当忌。”
《滇南本草》:“丁公藤,治寒湿痹伤筋,祛风,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茎中痛,热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中华本草》:“丁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岭南采药录》:“丁公藤,别名麻辣仔藤,生山谷密林中,攀树而生。茎有细棱,叶革质。治风湿骨痛,以之浸酒,每饮少许,能祛寒止痛;跌打瘀肿,则捣烂外敷。其性虽烈,然炮制后可减其毒。”
《本草纲目》:“将丁公藤与南藤、石南藤合并,以‘南藤’为正名进行记载,别名有石南藤、丁公寄、丁父、风藤等。时珍曰:甘,煮汁服,治上气咳嗽。主金疮痛,延年,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
《中药大辞典》:“丁公藤,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肝,脾,胃经。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中国药典》:“丁公藤,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乍看之下挺复杂,简而言之,“丁公藤”作用很多,最主要的作用就一个,因而它这个作用尤为强大。这个作用就是:舒筋通络、治痹痛、疗金疮,即续伤养肌,治腰膝痹痛、筋骨拘挛,疗金疮肿痛、跌打损伤、金疮出血。
我们一同来了解丁公藤为什么有此作用:
第一,丁公藤可通经入络。
《本草汇言》有言:“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
经络系统主要是“经脉”和“络脉”,经脉分为十二正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就是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等)和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两大类。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横行分布,位置较浅,如同“网络”,延伸至全身肌肤、筋骨、脏腑间隙,负责“输送气血至细微之处”,分为别络、浮络、孙络三级。我们人体经络系统就是由这些“经脉”(主干)和“络脉”(分支),由深至浅、由内至外、贯通上下、如同网络状连接脏腑,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分配到细微之处,从而调节阴阳,维持阴阳平衡。丁公藤可通经入络,丁公藤味辛,“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能破除停滞于经络中的“瘀滞”或泄气,亦可穿透经络阻滞,推动经络中气血运行,从而促使各部分功能正常运行。
第二,丁公藤性温,归肝、脾、胃经。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属于筋痹;关节疼痛伴局部皮肤发红、灼热,或肢体麻木,这些属于脉痹;肌肉酸痛、沉重无力,按压肌肉有痛感,可伴肢体困重,这些属于肉痹;皮肤麻木、瘙痒,或局部皮肤发凉、紧绷,可伴怕风、轻微咳嗽,这些属于皮痹;骨骼疼痛剧烈,关节僵硬变形,遇寒加重,多伴腰膝酸软,这些属于骨痹。
这些“痹”都由风寒湿所引起,“温”性能驱散体内的“寒邪”“湿邪”。丁公藤的温性可温暖经脉,化解湿邪的“黏滞之性”(也就是湿邪易阻碍气血运行),同时温煦筋骨,改善因“寒凝”导致的僵硬、活动不利,为气血濡养筋骨肌肉创造条件。所谓“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丁公藤归肝、脾、胃经。“归肝经”,丁公藤直接作用于筋脉,修复受损的筋络(如腰膝痹痛中的筋脉拘挛),实现“舒筋通络”;“归脾经”,丁公藤能辅助脾运化功能,让气血能充分濡养受损的肌肉、伤口(如金疮后的肌肉缺损、跌打损伤后的肌肉肿胀),从而“续伤养肌”。
通常“腰膝痹痛”大都因“风寒湿邪困阻、经络气血不通”使得气血无法濡养筋骨,引发疼痛,活动受限,从而筋脉失养,导致肢体僵硬、拘挛。而“金疮肿痛”通常因“外伤致瘀、气血失养”,像伤口或受损部位的气血运行中断,形成“瘀血”,瘀血阻滞会引发“肿痛”(即“瘀则痛”“瘀则肿”),若瘀血不除,伤口难以愈合;伤口修复需依赖气血濡养(如肌肉再生、皮肤愈合),若气血不能到达受损处,则会导致伤口久不结痂、肌肉不生。
丁公藤辛味“行散”,破除经络中的瘀滞与邪气(治标),缓解疼痛,温性“通阳”,驱散风寒湿邪,恢复经络通畅(治本),让气血重新濡养腰膝筋骨,最终改善痹痛,恢复活动能力。“活血散瘀”:破除局部瘀血,缓解肿痛(对应“疗金疮肿痛”),为伤口愈合扫清障碍;归肝脾,濡养肌筋通过归肝经修复受损筋脉、归脾经辅助气血生成,推动气血向伤口处运行,为肌肉、皮肤修复提供“养分”,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受损组织修复。因而丁公藤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要药,经常参与此类经方的配伍像《鸡峰普济方》中的“御米汤”、《济阳纲目》中的“蠲风饮子”、《医学正传》中的“经验九藤酒”、《中国药典》中的“丁公藤风湿药酒”及“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等。
有首关于“丁公藤”的诗是这样的:
“深山有灵根,攀援倚乔松。
不求花色艳,但求药力宏。
祛风通经络,除湿解痛懵。
虽非花中魁,济世有奇功。”
有意思的是,丁公藤还有花语:“机缘馈赠和默默守护”。
怎么样?故事听到这,此时是否感觉丁公藤已入心,深爱犹不知?热爱户外活动的朋友,哪天在山野得缘遇到一株丁公藤记得合影留念。据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擦肩而过,说不准你就是它等候的人呢!
来,华妈妈现在就带大家去找丁公藤……
中药之讲究真、正、纯,方才能见真效。今天,华妈妈带大家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企业,它始创于165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冯了性。
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现隶属于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冯了性药铺,最早是专营跌打膏药和风湿跌打药酒,也以此闻名天下。后在1957年由“冯了性药铺”等57家制药店铺组建的“佛山联合制药厂”,2004年1月通过国家GMP认证,并于2009年、2013年完成再认证,于2015年1月正式更名为冯了性(佛山)药业有限公司。
“冯了性”一直秉承“承中药之文化,扬国药之精髓”之宗旨,传承佛药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的传统,结合现代技术生产多种剂型中成药,至今产品涵盖丸剂、片剂、散剂、酒剂、酊剂、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合剂等九大剂型近150个品种,其中有“丁公藤”参与配伍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更是自问世至今一直广受消费者好评及欢迎,产品行销国内外市场。
好,到了,就是这里,我们一起采买一些回家吧!
丁公藤的故事,华妈妈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记住,丁公藤虽好,亦是一味药,它的使命是治愈,外用或内用皆最好遵医嘱,因每个人体质及基础性疾病都有不同。喜爱丁公藤的朋友可以用一个玻璃瓶装一些丁公藤放在自己常坐的桌上,感受丁公藤的灵气,品味丁公藤的智慧。
【号外】
切记:丁公藤辛温性烈,且有一定毒性,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或经乳汁传递给婴儿,引发安全风险,因而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脏腑未发育完全,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毒性的代谢能力较弱,易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因而儿童、年老体弱者慎用;另外,丁公藤的“温燥之性”会耗伤体内阴液、加重虚火。若本身有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火旺症状,使用后会加剧不适,阴虚火旺者禁用;丁公藤发汗作用极强,过度使用会导致大汗淋漓、耗伤元气,加重虚弱症状,体质虚弱者慎用;丁公藤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心率,大剂量对心、肝、肾可能有负担,相关患者应慎用。皮肤破损者慎用外用,若将丁公藤捣烂外敷或用其药酒涂擦,需避开皮肤破损处(如伤口、溃疡),以免药物毒性成分通过破损皮肤吸收。
作者 | 周君君
编辑 | 邹璇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本草纲目》第三十一篇中草药故事
从今天起,华妈妈每天给你们讲一个中草药的故事。准备好了吗?开始喽……敬请期待
发布于:湖南省合法股票配资平台,胜宇配资,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